风水讲座
阴宅风水学 [2014-07-20]
当前位置:首页 > > 风水讲座风水讲座

风水学与周易的历史渊源

 人类的精神文化,大都起源于巫术。英国苏格兰的人类学家弗雷泽(Sir James George Frazer)在《金枝集》(The Golden Bough,1890年)中认为,人类文化“是按巫术、宗教和科学这样的先后顺序出现的”,“当巫术企图直接控制自然失败以后,人们就用崇拜与祈祷的方式,祈求神给与这种能力;在人们看到这样做也没有效力并且认识天律不变时,他们就踏入了科学之门。”发端于近代欧洲的实证科学,就是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并从思辨哲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。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,周易和风水也是如此。周易,是中华文化的源头。风水,是周易文化借以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。风水,又称堪舆、地理、卜地、卜宅、相地、相宅、图宅、青乌、青囊、形法、阴阳等。上古时代的中华先民,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,对于各种事务,都以龟卜、筮占作为决策手段。先秦古籍中关于“卜居”、“卜地”、“卜筑”、“卜宅”等记载,即是风水学说的前身。

  随着历史的发展,人们在许多领域,都开始摆脱巫术文化的幼稚阶段,朝向理性的研究阶段进化和发展。在建筑文化领域,则是从“卜地”、“卜宅”进化到了通过实地考察对建筑地址做出最佳选择的“相地”、“相宅”。后来,在有些建筑专著例如在明代计成的《园冶》中,虽然沿用了“卜地”一词,但其内容已非原初之意了。到汉代,图宅术流行于世,堪舆学说开始成型,《堪舆金匮》、《宫宅地形》等相地术书籍相继问世。魏晋南北朝时代,出现了管络、郭璞等“风水宗师”,以及郭璞所传古本《葬书》又称《葬经》。并出现了“风水”一词,所谓“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(《葬书》)隋唐时期,风水学说蓬勃发展,出现了杨筠松等风水术家。据吕才说,唐代仅《葬书》一术,就有一百二十家。而且,唐代的风水学说已经从中原流传到了西北一带,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文献中,就有《宅经》和托名吕才所作的《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》。《宅经》和晚唐时期托名管络所作的风水书籍《管氏地理指蒙》,标志着风水学说进入了成熟时期。宋代,风水学说进入鼎盛时期,《地理观风水歌》、《阴阳二宅歌》、《黄帝八宅经》、《堪舆经》等风水书籍数量大增,而萌芽于汉代的形势说与理气说,也正式形成两大风水体系和风水流派,并流传至今。前者,称作江西派,以杨筠松为代表;后者,称作福建派,以王伋为代表。明清时代,风水学说泛滥于世,《阳宅十书》、《阳宅大全》、《地理正宗》、《风水本义》等风水著作之内容繁杂、数量众多,盛况空前。明清两代的官方分别组织编纂的《永乐大典》和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都收录有风水著作。自汉代至明清以来的风水书籍,数量上可谓汗牛充栋,品种上堪称五花八门,内容上则是鱼龙混杂,特别是在有人将“命相运气”等算命术搀入到风水中之后,尤其如此。涉足风水者,既有以此为专门职业的“风水先生”(其中不乏假借风水之名义骗取钱财者),又有从学术角度对此进行理论探讨的知名学者,再就是从事营造事业的建筑工匠。

关注裴翁教授最新资讯请进入新官方网站:www.peiwengfengshui.com

ַ